三国战乱人口锐减是不是该为五胡十六国负责?如果有唐朝5000万人口那么大基数,永嘉之乱会不会只有八年?
汉族人口的减少源于汉末混战、三国内战、八王之乱,中国历代人口增长与土地纷争【冉魏历史吧】_百度贴吧,既人口增殖过度造成内战。
超过了社会制度所能负荷的人口规模,社会资源分配即陷于失调,最终必会导致社会变乱。五胡之乱只是最后一板斧。
三国内战,引入大量胡族雇佣兵,加以司马昭“仁德广布四海”;多数历史研究都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族人数非常多。
以下为最新发表的论文。
華北的胡漢人口問題華北五胡民族的人口劉淵在山西獨立並建立漢國之際,構成此國核心的是所謂山西五部匈奴。他們潛居在從鄂爾多斯到山西省中南部地區已有相當的年月,故而其户口數也相當龐大。《晉書》卷九七《四夷北狄傳》及卷一零一《劉元海載記》中記載有:
1. 左部都尉 一萬餘落 并州西河郡(山西省汾陽縣)
2. 右部都尉 六千餘落 并州太原郡(山西省祁縣)
3. 南部都尉 三千餘落 司州平陽郡(山西省隰縣)
4. 北部都尉 四千餘落 并州新興郡(山西省五台縣)
5. 中部都尉 六千餘落 并州太原郡(山西省文水縣)
其總數達到二萬九千餘落,可以認爲是大約三萬落。而如同之前所推算的,若將一落的帳幕即包數算作平均五包或六包,每包的人數算作六人或七人,則一落的人數在三十至四十二人。包之總數在十五萬至十八萬,平均十六余萬,則人口達到百余萬人。不過這一數字終究只是推測。此外據《晉書》之《地理志》,太康元年(280)并州轄下六郡的漢人數量爲五萬九千二百户,若一户有五人,則共有約三十萬人,據此計算在并州只是五部匈奴便大大超出漢人的數量。《晉書》云匈奴部之種類共有十九種(十九個氏族),而以所謂單于氏族的屠各氏爲主體的五部匈奴應當只是整個匈奴部的一部分,因而華北各地有鄂爾多斯匈奴部以及其他匈奴部,這自不待言,此外還應當有衆多的烏丸、鮮卑、氐、羌等胡族潛居。而當漢國興起,經第一代國君劉淵,到劉聰時滅掉西晉王朝,將其勢力範圍從原本的山西、關中擴大到東方的河北、山東、河南地區時,漢國内包括匈奴族在内的五胡族推測至少應有約二十萬落,户數達到百萬包甚至一百二十萬包,總人口應超過六百萬甚至七百萬。
接下來觀察石勒、石虎時期後趙國内的胡族徙民。劉聰死後靳準在漢國發動政變之際,石勒鎮壓了這一叛亂,而他收服當時歸屬於漢國的巴蠻、氐、羌等諸部族中的十四萬落,爲開發自己的根據地河北地區荒廢的土地以及增强武力,將他們集體遷徙到了以襄國爲中心的河北的十郡之内。這些被遷徙的胡族之中包括後來建立後秦國的氐族的姚襄——姚興乃是其子——之父姚弋仲,據説姚弋仲當時作爲氐族的一個部落首領率領數萬部民遷於山東清河。
如此看來,在後趙國石氏政權時期,遷徙到河北、山東、河南北部的胡族至少有石勒所徙民的約十四萬落與石虎所徙民的氐族、羌族十五萬落,加起來共約二十九萬落,其户(包)數約一百四十五萬包(按照一落五包計算),人口達到約八百七十萬(按照一包六人計算)這一龐大的數字。此外,還有殘留在山西中、南部漢國故土内的匈奴族,河北、山東等地數量達到數十萬的原有的胡族,以及《晉書·石季龍載記》所記的石虎時分散徙民到河北、山東諸郡縣的匈奴索頭郁鞠部三萬户及鮮卑系段部的兩萬户。石虎所遷徙的胡族應該不止於此,而僅從以上所列舉的記載推算,石勒、石虎時期潛居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的爲數衆多的五胡族的總數最少也應當超過九百萬人。可以説這一胡族的數量超出了我們大多數人的預想。
從當時的情況來説,冉閔發動政變取代趙國時殺戮了鄴都的胡族二十余萬人的記載,以及數百萬人的氐、羌、胡蠻欲從後趙國領内逃歸故土而交錯於道路,爲此到處殺掠不斷的記載也不能説都是誇張之詞。倒是冉閔的屠殺、驅趕五胡族的命令看起來像是對五胡族的人口之多感到恐懼的漢人的危機感的表現。不過冉閔政權驅趕胡族的命令只維持了短暫的時期,因而我們不能認爲後趙領内的五胡族大多都返回了故地。接下來慕容氏政權入關並取代冉閔的魏政權後,胡族又再次得勢。